资讯详情

该城市对港口发展提出全新规划


近日,武汉市印发《武汉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,提出多项发展目标,在经济运行、设施网络、运输服务、绿色安全等方面尤其是航空货运量、港口货物吞吐量等重点指标争先进位1—3位,推进建设五大综合交通枢纽(铁路客货运双枢纽、全国公路路网重要枢纽、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、国际航空客货运门户双枢纽、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)。

《规划》指出,要建设内畅外联中部陆海大通道,加快提升中欧班列(武汉)跨境通达与集散服务能力,继续加强西向、北向通道建设,积极探索发展南向通道,发挥水铁联运优势,完善以铁路直达、近洋直航、江海联运、铁海联运为支撑的国际通道体系,构建形成联通欧洲、覆盖中亚、衔接日韩、连接东盟的中部陆海国际大通道。

1.稳固欧洲通道线路。

巩固直达德国杜伊斯堡、波兰马拉、法国里昂等欧洲枢纽城市的既有国际铁路干线,不断拓展通道辐射范围。强化线条争取力度,保障去程线条增加至阿拉山口方向8列/周,二连浩特、满洲里、霍尔果斯方向各2列/周,形成与班列能力相匹配的线条资源。

2.开辟中亚通道线路。

畅通由霍尔果斯口岸出境,经哈萨克斯坦辐射乌兹别克斯坦以及伊朗、土耳其等中亚西亚国家通道。加强与中吉乌、中巴铁路相连接,开辟至中亚、南亚新通道。

3.强化日韩水铁联运。

加强近洋直航航线与中欧班列对接,发展国际物流中转业务,实现中欧班列(武汉)在阳逻国际港站始发终到,培育日韩—武汉—欧洲(中亚)等国际海铁联运。

4.谋划东盟战略通道。

强化与云南、广西等地交流合作,加紧谋划开辟中老铁路通道,加快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,连接海上丝绸之路,拓展武汉至中南半岛战略通道。

5.建设境外节点网络。

依托省内重点制造企业境外产业布局,支持中欧班列(武汉)与国内外大型物流、货代公司合作,在德国杜伊斯堡、匈牙利布达佩斯、波兰马拉舍维奇等通道沿线主要枢纽城市建设境外分拨集散中心、海外仓和集装箱还箱点,提高国际物流集散服务能力。

6.创新班列运营机制。

推进中欧班列(武汉)常态化、可持续运营,完善价格和运费补贴分担机制,推进班列市场化运营,增强班列自我造血、自我循环能力。支持铁路、航运、货代等领域大型企业参与中欧班列(武汉)运营组织,创新班列与产业、贸易、金融等联动发展模式,加快形成优势互补、竞争有序、差异化经营的运作模式。

《规划》指出,要提升港口枢纽能级,完成以下任务:

1.优化区域航道网络布局。

以千吨级航道为骨干,加快建设横贯东西、连接南北、通达海港的国家高等级航道,配合实施长江武汉至宜昌段航道整治工程。坚持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保护,提升支流航道和库湖区航道能力,支持实施汉江武汉至襄阳段航运能力提升工程,配合整治汉江蔡甸至汉川段航道,实现2000吨级船舶全天候通行。

2.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。

聚焦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,调整优化集装箱、商品汽车运输、石油化工品、综合服务保障类码头设施功能布局,打造武汉港“一核心三支撑九港区”“一核心”指阳逻港区,“三支撑”指经开港区、白浒山港区、江夏港区,“九港区”是指武汉港的组成港区,包括阳逻港区、经开港区、白浒山港区、江夏港区、主城港区、青山港区、林四房港区、蔡甸港区、东西湖港区。总体格局,加快阳逻和江夏、白浒山、经开港“1+3”集装箱港口群基础设施建设,实施阳逻港三期后续工程等项目,申报水铁联运二期工程外贸集装箱运输资质,谋划水铁联运三期工程。完善阳逻港各作业区联通道路,实现港区配套及口岸功能提升,打造阳逻港多式联运示范区。推进金口港区铁路专用线、新南环线、新洲临港大道等疏港铁路、公路建设,谋划实施新沟至经开港疏港铁路和阳逻港空轨智能集装箱运输系统,形成高效对接、互联互通的港口集疏运体系。

3.建成中部地区枢纽港。

持续推进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,深化港口资源整合,促进港口布局优化和功能协同发展。积极拓展西南、西北、运河流域及东北地区腹地市场,扩大本地及中转箱源,集并汉江流域箱源,逐步实现“江海直达”航线1140集装箱主力船型“天天班”,拓展武汉港口集装箱“水上穿巴”至城市圈,构建“江海联运、水铁联运、水水直达、沿江捎带、港城一体”的水运体系,打造以阳逻港为核心的中部地区枢纽港。

《规划》指出,在促进交通枢纽一体融合方面,推动货运枢纽“无缝化衔接”。加快综合货运枢纽多式联运换装设施与集疏运体系建设,统筹转运、口岸、保税、邮政快递等功能,提高联运效率。结合武汉港岸线布局调整,新建集装箱、大宗干散货作业区原则上同步规划建设进港铁路,推动铁水、公铁、空陆等联运发展,构建陆地、水上、空中融合协同的多式联运网络。依托花山港、大花岭铁路物流基地、金口港、经开港等,加紧谋划南部及西南地区多式联运走廊。

《规划》指出,在健全高效能绿色交通体系方面,要完成以下任务:

1.持续推进运输结构优化。

大力推进“公转铁、公转水”,促进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和水运有序转移。大力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、江海直达运输,提高航运枢纽水水中转比例。推动水路、铁路运输企业签订量价互保合作协议,深化铁路运输价格市场化改革,提升铁路对港口货物价格吸引力。推进长江、汉江砂石集并中心建设,优化港口集疏运方式,促进水路大宗货物运量显著提高。

2.提升运输装备清洁水平。

加快更新改造和淘汰老旧、高耗能车辆和船舶,支持发展长江千箱级标准化船队。积极推广靠港船舶使用岸电、码头绿色照明,鼓励投放液化气船和电动船。

3.加强生态环境保护。

实施长江大保护,推动长江、汉江码头整治工程,优化码头岸线规划,完善LNG加注、水上绿色服务区、船舶污染物收集处置功能,深入推进港口和船舶污染防治。推进绿色公路、绿色港口、绿色航道及绿色机场设计建设。

来源:港口圈